发布时间:2025-04-23 点此:455次
原第18军官兵进藏途中行为荒漠。
原第18军官兵进藏途中遇到河流,将轿车拆开开渡河。材料图片
图③至图⑦依次为原第18军进藏老兵牛文海、路晨、彭家英、闫秉章、刘广润。 受访者供图
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,人民军队又一次艰苦卓绝的行军——
75年前的那个春天,原第18军官兵闻令而动,从四川乐山动身,踏上进军西藏的漫漫征程。官兵“一面进军、一面筑路”,翻越一座座飞鸟难以飞过的雪山,涉过数条冰河,前进西藏。从此,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顶风飘荡……
牛文海、路晨、彭家英、闫秉章、刘广润——今日,让我们来知道5位原第18军进藏老兵,随他们的思绪穿越时空,感触缺氧的雪山、断粮的荒漠、野蜂占据的绝壁。
听!那里回荡着他们掷地有声的英豪誓词!
——编 者
牛文海——
全部遵从党安排
1950年1月的一个清晨,四川眉山分外冰冷。第18军52师兵士牛文海蹲在太和镇一处空地上,摩挲着刚领到的步枪。
当听到“第18军主力集结乐山、丹棱区域整训待命”的指令时,这个来自安徽临泉的年青人眼睛亮了:“往南走气候更好、物资更丰厚,我们很等待。”但是,不久后又传来“第18军进军西藏”的音讯。
由富庶的川南忽然改去冰冷的西藏,我们一时转不过弯来。“同志们,你们看看地图!”指着布满红蓝箭头的地图,连长大声说:“西藏是祖国大陆最终一块还没有解放的当地。为了那里的同胞,我们要坚决完结使命……”
后来,牛文海得悉了一段令他铭记毕生的对话——
“今日说话凭党性。”
“全部遵从党安排!”
这是党中央指示西南局承当进藏使命后,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、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与第18军军长张国华的对话。那句“全部遵从党安排”,激烈碰击着牛文海的心灵。
1950年2月,乐山夹江的一个练习场上尘土飞扬。为做好进藏预备,师部要求我们每天负重20公斤跑10公里。牛文海绑着沙袋的腿像灌了铅,但他仍然拼尽全力,一次次冲在部队前头。“飞毛腿,露一手!”练习空隙,战友们的一句喊话,让牛文海甩掉沙袋向前冲,却在半途踉跄跌倒。卫生员跑来包扎,发现他的脚底早已磨出硕大的血泡。
3月初,第18军在乐山举办进军西藏誓师大会。军长张国华、政委谭冠三宣布铿锵誓词:不论有多大艰难险阻,不吝献出全部甚至生命,誓死完结进军使命!全体官兵庄重发誓: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,让美好的花朵开遍全西藏!
不久后,牛文海和战友们敞开“一步三喘上高山,曲折负重四千里,练成钢筋铁脚仙”的征程。
路晨——
我们要吃大苦耐大劳
进藏路上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当路晨随部队前进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时,高寒缺氧像蟒蛇环绕,让人窒息。
路晨至今记住一场大雪往后,炊事班长老赵蹲在避风处喘息的容貌。他双手插进雪地,胸膛剧烈崎岖却吸不进满足的氧气。激烈的高原反响让他咳出粉红色的血沫,血沫很快冻成了冰。
缺氧带来的苦楚,在部队中不断延伸。一日放晴,正在筑路的路晨发现工地旮旯蜷缩着3名战友。他们昏倒在雪地上,嘴唇发青。
“快抬担架!”路晨急速呼叫。战友们轮流用体温温暖他们,但他们的身体却越来越凉。
“困难如影随形,但我们要吃大苦耐大劳。”路晨说,没有吃苦耐劳的革新精力,建筑甘孜机场是撑不下来的。机场跑道需要用石头衬托,石头从大到小要铺好几层,最上面一层的石子约有核桃巨细。这些石子从哪里来?没有碎石机,全赖手砸。
在其时“四周没遮拦,头顶烈日晒,滂沱大雨打,寒冷寒风吹”的条件下,官兵要铆在工地上,手持重重的铁锤,按规范每人每天砸一立方石块,而且连砸几个月,这无疑是一场严峻应战。许多官兵手掌磨出血泡,脖子不能打弯,腰杆直不起来,“收工回来就跟瘫了相同”。
参加施工的女兵们纷繁把长发剪成短发。风吹日晒,她们的脸不只晒黑了,还脱了皮。有的年青女兵不肯照镜子,爽性把镜子都摔了。
采访中,路晨动容地说起其时几句有名的标语: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“让高山垂头,叫河水让路”……
这些现在三军官兵耳熟能详的标语,由第18军官兵初次叫响。
彭家英——
完结战友未竟事业
1951年6月的一个深夜,彭家英静静躺在一片废墟中。
那夜的大雨,导致她和9名战友所睡的简易窑洞垮塌。其时的窑洞,上面盖的第一层是松枝,第二层是草皮,第三层是泥土。夜里常常下雨,窑洞顶棚撑不住,她们住进去仅仅5天后便呈现垮塌。
树枝、草皮和泥巴混在一同,铺天盖地向她们砸来。因为高原氧气淡薄,油灯点不着,手电筒又很少,救援进展十分缓慢。彭家英的右手被压麻,黑私自她觉得自己应该活不成了。但作为班长,她又火急地想知道身旁的战友怎么样了。
时刻一分一秒曩昔,彭家英忽然听见指导员沙哑的喊声:“先救不露头的,扒左面!”战友们冒着大雨打开救援,不敢用坚固的东西,而是徒手扒开泥土。
听到呼叫的彭家英,衰弱地应了一声,第一个被救出来。刚显露头部,她就用力说道:“两头都有人,从速扒!”
废墟之下的战友们连续被发现。4名女兵被发现时均已昏倒,虽然卫生员尽力抢救,仍是没能抢救她们的生命。
天光初现,彭家英看清4名战友带着泥土的遗体。她用手指哆嗦着抚过战友的眼睛,紧锁双眼的她们如同仅仅安稳地睡着了。
这是昨日还与她一同战役的姐妹啊!彭家英泪如雨下,一旁的指导员一把抓下军帽,一声不吭回身蹲下,擦洗着眼中的泪花。
伤势刚有好转,彭家英和其他几名幸存战友固执回到施工一线。挖土方、砸石头,把“兵士双手改六合”刻在钢钎上的她们,心里都攒着一股劲:一定要帮献身战友完结未竟事业。
闫秉章——
争做绝壁上的“岩羊”
履行筑路使命的官兵,终年住在垫上树枝的湿地或雪地上。他们建立的帐子,常常被雨雪压倒。
闫秉章永久记住那一夜:他们刚在雀儿山的冰川上扎好帐子,就遇到暴风雪,吹得帐子支架吱呀作响,好几顶帐子被掀翻。闫秉章和战友们蜷缩在树枝垫成的“床铺”上,听着冰凌开裂的咔嚓声,相互戏弄:“我们睡的是‘钢丝床’,住的是‘水晶宫’……”
凭仗大无畏的革新达观精力,闫秉章和战友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酷寒,坚持展开爆炸作业。悬崖绝壁没有下脚的当地,我们只好把绳子拴在腰间,悬在半空打炮眼。
特等功臣王洪才,给闫秉章留下的形象最深入。部队在一处石崖施工时,需勘探爆炸立足点。毛遂自荐的王洪才,将长绳一头拴在崖顶的大树上,另一头拴在腰间。只见他像岩羊一般贴在绝壁上,当心肠向下勘探。当滑至崖下约30米处时,从岩缝中涌出的野蜂,忽然将他围住。
“抓住绳子!”战友们的喊声被暴风撕碎。王洪才的眼睛被风刮得充血,疼得他不断往下坠。他敏捷冷静下来,随绳子的晃动一脚踏在一处约30厘米宽的石坎上。
后来部队爆炸这座石崖时,就把这个小石坎作为一处立足点。以王洪才为典范,官兵英勇作业,争做绝壁上的“岩羊”。
刘广润——
先遣部队要做典范
刘广润地点的52师154团,是第18军进军西藏的先遣部队。动身前,上级颁发154团一面“进军前锋”锦旗,鼓动官兵士气。
担任“进军前锋”,既要面对更严峻的检测,也意味着要给后续部队做典范。刘广润和战友们动身时,每人带了三四十斤粮食,可当他们翻越沿途第二座大山折多山时,粮袋已空空如也。
粮荒最严峻时,部队转入“生命保卫战”。团党委宣布“勒紧裤腰带,困难面前不垂头”的召唤,安排官兵挖野菜。刘广润和战友们把刺刀绑在棒槌上,做成简易冰镐,翻出地下的草根煮来吃。
“当心有毒!”一天,他们正预备开饭,卫生员小赵发现有些草根底部泛着古怪的蓝色。现已中毒的二班长老马脸色发紫,嘴唇也肿起来……
虽然粮荒十分严峻,部队仍是严格遵守“进军西藏,不吃当地”的规则,不向藏族同胞征购粮食。官兵战胜重重困难,照样坚持展开高原适应性练兵,革新斗志一直高昂。
70多年曩昔了,雀儿山的雪水仍在吟唱施工的号子,折多山的野草仍在倾诉饥饿中的据守,第18军进藏官兵留在雪域高原上的铮铮誓词,仍然震慑着人们的心灵。
(陈大治、易运梅参加撰稿)
制图:扈硕
作者:■刘佳威 中国军网记者 李师琪 韩欣妍
来历:解放军报